滁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,简称滁,古称涂中、清流、新昌。自隋朝建置以来,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滁州地处长江北岸,为六朝京畿福地,有“金陵锁钥、江淮保障”之称、“形兼吴楚、气越淮扬”之誉。现在则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,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滁州辖区内,景点众多,最为著名的,当是琅琊山莫属。
进入琅琊山风景区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很长的影壁墙,黑色墙面镌刻着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。古文没有标点符号,看起来挺费劲。好在大学读书时,此文是必读课文,因此印象深刻。一条沥青小路幽深平缓,游走于山谷之间,路的一侧林间沟壑,泉水流淌,伴我前行。过了一道石桥,眼前豁然开朗,南北两山之间铺展出一块狭长的开阔地,中间古木参天,北面小溪旁庭院深深,但锁不住一片亭台的尖顶飞檐———醉翁亭景点到了。
“东晋千秋胜地,南谯第一名山。”琅琊山因欧阳修而闻名。据导游介绍,宋仁宗庆历五年(公元1045年),欧阳修因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,被贬滁州做了两年知州。到任后,他内心抑郁,常游琅琊山,很快与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结为知音。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,智仙和尚特地在向南的山麓下建造了一座小亭,欧阳修便常同朋友在亭中饮酒赋诗,并写下了著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“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“醉翁亭”因此得名。
过酿泉小桥,进入院内。小院芝兰玉树,草木葱茏。紧靠峻峭山壁的醉翁亭,建筑全部为江南园林风格,半明半暗,若隐若现。它四角十六柱,内四柱,外十二柱。亭四角高挑,状若大鹏展翅,颇具气势。匾额“醉翁亭”三字,为苏轼题写。拾级而上,进入亭中,亭四方,各三丈许。亭前二柱楹联:“饮既不多缘何醉;年犹未迈奚自称。”有质疑或调侃欧阳修“醉翁”之意。亭内布局合理,小巧严谨,一切陈设别致奇特,见到当年太守与客饮酒的地方,石桌石凳,依然如故,欧阳太守酒酣耳热之际,慷慨陈词的情景,如在眼前朦胧。进“二贤堂”,仰观欧阳修的塑像,那风流倜傥、须发飘然、气宇轩昂,洒脱于巍巍群峰之上。倚栏静坐,似现修翁与友于此“临溪而渔,酿泉为酒,山肴野蔌,觥筹交错,起坐喧哗,宴酣之乐,众宾欢也……”
我们在亭子间徘徊,远观近视,到处是怪石嶙峋,古木参天,令人产生无限的幽情。在众多的泉水中,吸引我们的还有传奇般的“六一泉”,它是明代卢洪夏引水凿石作“九曲流觞”的见证。泉上建有“意在亭”,向北有“菱溪石”,据导游介绍,此为南唐遗物,原在城东菱溪塘,欧阳修命人移至“丰乐亭”,再由后人移于此处。沿着亭阁,过八角门,可见明代的“冯公祠”,是为祁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父子而建。
在亭子西侧有一宝宋斋,斋内藏石碑两块,正反两面镌刻着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所书的《醉翁亭记》全文。虽然字体斑驳破损,但观者依然能感到书者豪迈飘逸、方正敦厚的风格。欧阳修的文章与苏东坡的书法相得益彰,被后人称为“欧文苏字,珠联璧合”,成为承载我国宋代思想文化的绮丽瑰宝。勒石为碑,何等名贵,可惜凿毁于那个荒唐的年代。在静雅的方池中,一株古梅苍然而立,传说为欧阳修亲手移植。此梅穿越岁月的千年风雨,仍枝繁叶茂,与苍竹、古亭,构成一幅优雅的古朴画卷。
欧阳修(1007年-1072年),字永叔,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)人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,谥号文忠,世称欧阳文忠公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洵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被世人称为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,而宋代的五位,都是他的门生。因为是文人,所以他单纯、清高、正直、善良,把品行操守看得胜过功名利禄;他专注、痴迷、浪漫、热情,把生存逆境置换成优美的诗文;他忠诚、执著、坦白、刚烈,把国家利益超越于个人的命运。苏轼评价他说:“论大道似韩愈,论本似陆贽,记事似司马迁,诗赋似李白。”这样慷慨的评价,堪称独一无二。
今天,站在醉翁亭旁,不能不思欧阳修。想到欧阳修为官“宽简而不扰”,实行无为而治,让滁州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宁、年丰物阜的生活。有诗赞曰:“为政风流乐岁丰,每将公事了亭中。”在扬州,他建平山堂,乐得做个“文章太守”;在颖州,他更与西湖结缘,萌生“终焉之意”。欧阳修反对“见利忘义,唯利是图”,主张人和人之间要“见利争让,闻义争为”,“君子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,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,以之事国,则同心而共济,终始如一”。
沿山道缓缓慢行,走着走着,突然闯出一汪碧绿的湖水,这便是山中又一胜景“深秀湖”,据滁城文友说,深秀湖原为一水潭,源自琅琊溪,因景色秀丽而取欧阳修“蔚然深秀”句得名。湖面建有湖心亭和九曲湖心桥,湖对面则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三间水榭,近处波光粼粼,远处翠峰迭嶂。深秀湖,像清丽女子的美目,清澈、透明,又无限地柔媚,我似乎看见欧公飘逸的身影,临水唱和,众者谈笑风生,一派闲适清凉自在。
南天门算是琅琊山的制高点。登上会峰阁,大片大片的苍绿,起起伏伏,给人以诗意的安静,俯视琅琊山,古朴、清秀、高洁。极目远眺,长江像一条白色的丝带在天边飘过;笔直的公路伸向远方,大大小小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;广袤的田畴绿茵如毯,俯看山下,滁城正在飞快地向南、向东延伸,一架架吊塔伸展着臂膀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一栋栋厂房高大明亮,一排排新建的居民楼整齐划一,构成了优雅舒适的居住小区。滁城郊外,清澈的滁河如一条细细的飘带静静绕城而过,将美丽的滁城紧抱在怀中。
离开南天门,下山往北去,途中经过佛家圣地琅琊寺。这是一座千年古寺,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,屡次毁于战火,于清光绪三十年重建至今。整座庙宇气派恢弘,景象森严。寺内十几株苍松翠柏,高约数丈,蓊郁蓬勃,生机无限。寺院里,木鱼声声,经诵袅袅,平平仄仄,千载的香火浮而又沉,沉而再浮。大雄宝殿后,因了两株老桂,才遇见吴道子当年留下的观自在菩萨石刻像。石刻面目丰腴,仪态大方,“眉目津津向人所语”,佛家气象和唐人风貌跃然传神。
依山而建的琅琊寺,愈往深处愈高,曲曲折折地探,一字一句地读,法琛和尚卓锡的雪鸿洞、笔力朴拙的摩崖石刻,忽而柳暗忽而花明,忽而蹙眉忽而释然。据滁城文友介绍,山顶还建有以碧霞元君殿为主体的道教文化建筑群。相传,太上老君女儿碧霞元君一次来琅琊山游玩,只见山头光秃、树木稀少,于是遍洒甘霖,滋润草木,从此琅琊山生机无限。在琅琊寺下,还有一建于东晋建筑的道教无梁殿,格调高雅,李尚儒|琅琊山中拜醉翁小巧玲珑,此处树高林密,尽显壁陡景佳,曲径通幽。

初夏山风习习,坐在返程的景交车上,只见沿途古树参天,花草遍地,溪水潺潺。真是“鸟鸣乐其林,兽出游其蹊。”昔日“环滁,皆山也。”如今“环山,皆滁也。”如此秀美的山,有文化,有山色,有山趣……怎能让人不爱?